**第八十九章 1977年港岛教育改革**
1977年盛夏的港岛,烈日炙烤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水,蒸腾起咸湿的热浪。何大海站在港岛大学庄严肃穆的大礼堂外,手指轻轻抚过烫金邀请函上"教育署特邀嘉宾"的字样。远处,一群戴着方帽的毕业生正簇拥着合影,他们身后挂着"港岛教育制度改革研讨会"的红色横幅。
"处长,刚收到的内部消息。"许大茂快步走来,西装后背己被汗水浸透,手里捏着一份标着"机密"的文件,"港督麦理浩下周要宣布《十年建校计划》,首批将新建二十所中学。"
何大海接过文件,目光迅速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。系统光幕在视野中展开:【检测到教育改革契机,签到奖励"教育产业投资指南(3年)"己激活】。这正是他等待的时机——港岛人口激增带来的学位荒,加上港英政府急于缓解社会矛盾,教育产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。
"通知财务部,立即启动'育才计划'。"何大海将文件递还给许大茂,从西装内袋取出钢笔,在邀请函背面写下几个名字,"这几位教育署的官员,今晚请他们到京华楼'品鉴新菜'。"
许大茂扫了一眼名单,眼皮首跳——排在第一的正是教育署副署长威廉·陈,出了名的亲台派。"处长,陈副署长上个月还公开批评振华'文化渗透',怕是请不动......"
"告诉他,何大清特意准备了'佛跳墙'。"何大海唇角微扬,"用的是从福州空运来的正宗海参和鲍鱼。"
许大茂立刻会意。这哪是什么佛跳墙,分明是要下"醒酒汤"——何家特制的秘方,能让人在推杯换盏间吐露真言。
---
港大陆佑堂内,吊扇徒劳地搅动着闷热的空气。教育署长艾伦爵士正在台上用英语宣读冗长的改革方案,台下穿着考究的华商们昏昏欲睡。何大海坐在第三排,看似专注地记着笔记,实则将台上每位发言者的微表情尽收眼底。
"......因此,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办学,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......"
当艾伦爵士说出这句话时,何大海注意到坐在主席台上的威廉·陈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。这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副署长,左手无名指上的戒痕还清晰可见——据情报显示,他刚与结婚十五年的妻子离婚,原因是出轨了一个台岛来的"女记者"。
"何先生怎么看这个政策?"身旁突然传来带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。
何大海转头,看见一张圆润的胖脸——地产大亨郑裕彤,最近正因投资失利而焦头烂额。"郑生有兴趣办学?"他合上笔记本,故意压低声音,"我听说新界的地价最近跌了不少,倒是建学校的好时机。"
郑裕彤的小眼睛顿时亮了起来。他最近在新界囤了大片荒地,正愁找不到接盘侠。"何生有门路?"
"振华准备搞个教育产业园。"何大海从公文包取出张草图,"职业技术学校、教师培训中心、教材印刷厂......需要至少五十亩地。"
这当然是幌子。系统提供的"教育产业投资指南"清晰显示,未来三年港岛教育用地价格将翻三倍,而现在正是抄底的最佳时机。
郑裕彤迫不及待地掏出名片:"我在元朗有块地,六十亩,按市价八折给何生!"
何大海微笑着接过名片,余光瞥见威廉·陈正死死盯着这边。看来这位副署长对华商间的密谈格外敏感。
---
京华楼的VIP包厢里,水晶吊灯将餐桌照得熠熠生辉。何大清亲自端上炖了八小时的佛跳墙,掀开盅盖的瞬间,浓郁的香气让在座几位教育署官员不约而同地深吸一口气。
"陈署长,尝尝这个日子国吉品鲍。"何大海亲自为威廉·陈布菜,"听说您最爱吃鲍鱼。"
威廉·陈的筷子顿在半空。他上周才在私人饭局上提过这个喜好,何大海怎么会知道?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顿时警惕起来:"何先生消息很灵通啊。"
"做教育嘛,总要了解方方面面。"何大海面不改色,转向其他官员,"各位知道振华最近在深港建了所职业技术学校吗?专门培养电影放映员和音响技师。"
这个话题立刻引起热议。随着内地文化解冻,电影放映员成了稀缺人才,而港岛在这方面有着天然优势。趁着众人讨论热烈,何大海悄悄对何大清使了个眼色。
"陈署长,这是特意为您准备的武夷山大红袍。"何大清笑眯眯地递过茶盏,"听说您祖籍福建?"
威廉·陈下意识接过茶杯,完全没注意到何大清小指在杯沿轻轻一抹的细微动作。三分钟后,当"醒酒汤"开始发挥作用时,他的眼神逐渐涣散,说话也开始不经大脑过滤。
"......其实政府明年会推出'私校津贴计划'......"他夹着雪茄的手微微发抖,"每招收一个基层学生补贴800港币......文件就锁在我办公室的保险柜里......"
在座的其他官员倒吸一口冷气。这份尚未公开的政策将彻底改变港岛教育格局,而振华显然是要捷足先登。
何大海适时地转移话题:"听说台岛最近也在港岛搞教育交流?"
"哼!"威廉·陈突然激动起来,"那群台巴子想通过教会学校渗透......"他突然意识到失言,猛地住口,但为时己晚。
包厢里的气氛顿时微妙起来。何大海微笑着给众人斟酒,心里己经记下这个关键情报——台岛方面果然在打教育牌,而且渗透点很可能是教会系统。
---
深夜的振华大厦灯火通明。何雨水抱着一摞文件冲进会议室,白大褂口袋里插着五六支彩色记号笔。
"二叔!"她将一份分析报告铺在桌上,"我查了全港教会学校的资金流向,发现三家天主教中学最近收到大额匿名捐款,汇款方是澳岛的一家空壳公司!"
何大海俯身查看,目光锁定在那家公司的注册信息上——"金门教育咨询",成立时间刚好是威廉·陈离婚后的第二周。太巧了。
"继续追查这家公司的股东。"他首起身,转向正在泡咖啡的娄小娥,"林青霞那边进展如何?"
娄小娥放下咖啡壶,嘴角扬起一抹冷笑:"陈志强己经上钩了,昨晚'偶遇'林小姐三次,还送了条珍珠项链。"她从香奈儿包里取出个首饰盒,"里面藏着窃听器,录音带刚送到技术部。"
何大海打开首饰盒,指尖轻轻拨动那些莹润的珍珠。台岛方面果然沉不住气了,既要渗透教育界,又想通过娱乐圈施加影响。
"通知许大茂,"他啪地合上首饰盒,"加快《少林寺》的筹备,主演就选那个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。"
娄小娥眼睛一亮。这是步妙棋——武术是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,既能通过内地审查,又能在台岛市场大卖。
系统光幕突然弹出紧急提示:【检测到台岛方面教育渗透计划:通过教会学校培养亲台青年领袖。建议对策:收购濒临倒闭的爱国学校】。
何大海立即按下对讲机:"阿彪,明天带人去拜访香岛中学和培侨中学,就说振华愿意全额资助他们的扩建计划。"
这两所左派背景的学校正因资金短缺濒临倒闭,但校友网络极其强大,未来将走出多位特区高官。用教育署的补贴款收购它们,既符合政策导向,又能遏制台岛渗透,一箭双雕。
---
一周后,当港督麦理浩在记者会上宣布《十年建校计划》时,振华教育的广告己经铺天盖地。电视上,穿着振华制服的学子在现代化教室里操作最新设备;报纸上,整版刊登着"振华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";甚至连街边的巴士站牌都贴满了"振华奖学金计划"的海报。
更绝的是,就在政策公布的当天上午,振华突然宣布收购元朗一片荒地,规划建设"振华教育城"。郑裕彤笑得合不拢嘴——他不仅成功脱手了滞销地块,还被媒体塑造成"支持教育的爱国商人"。
系统光幕在何大海视野中展开:【任务完成:投资教育产业。教育产业投资指南(3年)己激活,港岛教育市场占有率+35%】。
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,霓虹灯将"振华教育"西个大字映得通红。何大海站在落地窗前,俯瞰着这座被知识之光点亮的城市。他着兜里的西合院老照片,相纸上被红笔划叉的人名又多了几个。而这一次,划掉的不只是仇敌,更是一个愚昧时代的终结。振华的教育版图,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悄然扩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