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10月1日,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,为常德城镀上一层金边。沈浩然驾驶着宝马车,缓缓驶入市税务局的停车场。车窗摇下,他望着大厅里排队纳税的企业代表,手中握着星宁食品分公司沉甸甸的纳税申报单——这个月,企业缴纳的税款高达2.3亿元,相当于去年常德市全年食品行业税收的总和。
完成纳税手续后,沈浩然没有急着离开。他翻开通讯录,找到当地一家老牌食品企业负责人陈炳坤的电话。半月前,他曾听闻这家有着三十年历史的"常德味"食品厂陷入经营困境,生产线半停,工人薪资拖欠,正面临倒闭危机。
"陈老板,我是星宁食品的沈浩然。"电话接通后,沈浩然首奔主题,"今天国庆,想请您喝杯茶,聊聊企业经营的事儿。"电话那头传来迟疑的回应:"沈总客气了,只是我们这小厂子......怕是没什么值得您借鉴的。"
两小时后,沈浩然坐在"常德味"食品厂破旧的办公室里。墙上褪色的奖状与墙角堆积的欠款通知书形成刺眼对比,陈炳坤眉头紧锁,指间的香烟灰烬长而弯曲:"沈总,不瞒您说,现在厂里连原材料都进不起。市场被新兴企业挤压,我们守着老工艺、老配方,根本没活路。"
沈浩然从公文包中取出三本书籍,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《定位》《从0到1》的封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光:"陈老板,问题不在工艺和配方,而在思维。您看这本《定位》,里面提到的'差异化竞争'理念,或许能给您启发。"他翻开书页,指着重点标注的段落,"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在变,与其和大厂拼规模,不如聚焦细分市场,打造独特的产品标签。"
陈炳坤着书脊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:"可我们资金有限,拿什么去创新?"
"资金不是关键。"沈浩然调出手机里的案例视频,"星宁在阿宁建厂时,也面临资金压力。但我们通过技术改造,将生产线效率提升40%,成本反而降低了。"他顿了顿,"我可以安排星宁的技术团队来做免费诊断,帮您优化生产流程。"
临走前,沈浩然将一张名片放在桌上,背面写着一串电话号码:"这是我的私人号码。遇到任何问题,随时联系。另外,建议您组织管理层每天抽出一小时共读这些书,思维的转变,往往从阅读开始。"
此后的日子里,"常德味"食品厂悄然发生着变化。沈浩然兑现承诺,派来的技术团队发现,只需更换一台价值5万元的混合搅拌设备,就能解决产品口感不稳定的问题;财务顾问重新梳理账目后,竟找出每年超百万的隐形浪费。更重要的是,管理层开始每晚集体研读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,会议室的白板上,"用户需求""流程优化"等关键词逐渐取代了往日的抱怨。
11月25日,沈浩然接到陈炳坤激动的电话:"沈总!我们推出的'常德非遗擂茶礼盒'上线半个月,销售额突破3000万!现在订单排到明年三月了!"电话里,隐约能听见厂区里工人的欢呼声。
一个月后,沈浩然再次来到"常德味"食品厂。曾经锈迹斑斑的厂房焕然一新,自动化包装线上,印着"非遗传承"字样的礼盒整齐排列。陈炳坤握着他的手,眼眶泛红:"沈总,按照您教的方法,我们和本地文旅局合作,把擂茶打造成城市名片。上个月净利润达到8000万,照这个势头,年底突破10亿不是梦!"
消息传开后,常德的食品企业掀起了一场"读书热"。星宁集团的会议室里,沈浩然组织了企业家读书会,每月分享商业思维与管理经验。曾经濒临倒闭的企业主们带着笔记本前来,有人甚至手抄《从0到1》的核心观点。
在一次分享会上,陈炳坤举起《定位》这本书,声音洪亮:"以前总觉得我们老企业玩不过新花样,现在才明白,不是市场没机会,是我们的脑子没打开!"台下掌声雷动,窗外,常德的梧桐树正抖落金黄的叶子,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。
沈浩然站在人群后方,望着这些曾经迷茫的企业家眼中重新燃起的斗志,突然想起大伯说过的话:"真正的商业智慧,是让更多人看到希望。"他知道,这场由几本书籍引发的变革,或许会成为常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起点,而星宁,愿意做那个传递火种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