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9月13日,京城秋高气爽,银杏叶开始泛起金黄。童诗涵坐在星宁集团顶楼办公室,指尖划过最新一期的《金融时报》,头版赫然写着“神秘女富豪著作引投资热潮”。她轻笑一声放下报纸,窗外的阳光斜斜洒在办公桌上,照亮了角落几本她早年撰写的商业随笔集——封面素净,仅印着“商海札记”西字。
此时,在京城某国资企业的会议室里,气氛热烈非凡。二十多位企业高管围坐长桌,桌上整齐摆放着几本翻得卷边的书籍。“自从研读了童总的书,我们去年在股市斩获258亿!”某钢铁集团的王总举起一本《商海札记》,封皮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,“你们看这句‘顺势而为是术,逆势布局是道’,简首是点金石!”
众人纷纷附和,国企改革办的李主任推了推眼镜:“我听说这书现在黑市炒到原价十倍了!上个月香港书展,有人出五十万求购初版。”话音未落,会议室的门被推开,秘书捧着一个檀木匣走进来:“各位领导,童副市长送来一套珍藏版《商海谋略》,说是侄女特意嘱咐......”
匣子打开的瞬间,众人倒吸一口冷气。烫金封面在灯光下熠熠生辉,扉页上遒劲的毛笔字写着“审时度势,方得始终”,落款处盖着朱砂印章。“这是童总亲笔签名!”有人激动地说。会议室顿时沸腾起来,大家争相传阅,仿佛捧着的不是书籍,而是能点石成金的秘籍。
消息很快传到了童诗涵耳中。助理抱着一摞媒体采访申请冲进办公室:“童总,各大出版社都想请您出畅销书,还有电视台要做专访!”童诗涵却摆了摆手,目光落在书架上一排未出版的手稿。这些年来,她将《孙子兵法》《资治通鉴》与现代商业结合的心得,都藏在这些泛黄的纸页里。
“告诉他们,我只做写作者,不做表演者。”童诗涵将最新修订的《资本运作十讲》手稿锁进保险柜,“对了,联系古籍修复专家,我要把太奶奶留下的商业笔记复刻出版。”她想起那些藏在家族阁楼里的线装书,里面记载着明清时期童家商号的经营之道,或许能为现代企业提供新的启示。
与此同时,在某国企老总的书房里,一场小型读书会悄然进行。六位企业高管围坐在博古架前,中间的茶案上摆着童诗涵的著作和笔墨纸砚。“上次按书中‘以退为进’的策略,我们成功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纺织厂,现在股价翻了三倍!”张总说着,铺开宣纸,临摹起书中的批注。
突然,书房门被敲响,管家捧着一个包裹进来:“老爷,香港寄来的特快专递!”拆开层层包装,露出一本精装版《商海札记》,扉页上用钢笔写着:“赠京城诸位前辈,愿商路通达——童诗涵”。众人传阅着字迹,仿佛感受到了这位神秘女富豪的殷切期许。
夜深了,童诗涵独自在别墅书房校对复刻版的太奶奶笔记。台灯下,泛黄的纸页上,小楷字迹工整记录着1895年童家绸缎庄的经营策略:“察民情,知所需,囤货如囤势”。她拿起红笔批注:“百年前的智慧,于今仍适用。”窗外,月光如水,洒在书桌上,与台灯的暖光交织成静谧的画卷。
此时的京城藏书圈,关于“童氏商书”的传说愈演愈烈。有人说某企业家将书供在办公室财位,当月就谈成了千万大单;也有人说深夜诵读书中篇章,能听见隐隐的金戈之声。这些传闻传到童诗涵耳中,她只是付之一笑:“若书籍能成为他人前行的灯,那便让它发光吧。”
次日清晨,童诗涵接到大舅舅的电话。电话那头,童正国的声音带着笑意:“诗涵,你现在成了京城国企圈的‘财神爷’!昨天开会,好几个老总托我给你带特产。”童诗涵握着电话,望向窗外初升的朝阳:“舅舅,我不过是把前人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写下来罢了。”
挂断电话,她翻开新的笔记本,写下一行字:“商业之道,不在玄奇,而在务实;财富之秘,不在风水,而在人心。”楼下传来童舒的欢呼声——小丫头的藕粉冲泡机获得了国家专利。童诗涵合上笔记本,起身下楼。阳光穿过雕花窗棂,洒在她的肩头,照亮了这个用文字和智慧影响商界的传奇女子前行的路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童诗涵的著作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,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远销海外。而那些被国企老板们奉为“风水宝书”的珍藏,也成为了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商业的桥梁。正如童诗涵所言,真正的财富密码,从来都藏在对规律的洞察、对人心的理解,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之中。